在日常生活中,“二百五”这个词用来形容半吊子,没头没脑的人,公司即使在发工资的时候,也不会以250为整数,都会多扣你一块钱,表示对员工的肯定。那么二百五到底是从哪里流传而来,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通过查阅资料,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比较可信的是下面这个故事,传闻以前有个秀才,发奋读书梦想金榜题名,可是半辈子过去了,还是没能中举,连儿子都没有。正当老秀才准备放弃人生时,突然老婆有喜了,生下了两个儿子,秀才老年得子,感慨万千,于是给老大起名成事,老二起名败事。

有一天,秀才去超市买菜,叫两个儿子在家练字,规定老大写300次,老二写200次,让老婆在一旁监督。过了段时间,秀才逛完街回家,询问夫人两个孩子的情况,老婆拿出两张纸说到:左边是老大成事写的,不足300字,右边是老二败事写的,比200字要多,算了一下,两人都是250个字。

秀才摇了摇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生了两个二百五。

于是,世人就将办事不给力,糊里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并不单单指骂人的意思,在后来生活中也用来指虎头蛇尾,举止不沉着的人。只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数字都能牵扯出这么多的故事,各位小伙伴,你们有遇见过二百五的人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