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接口,大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頻繁、應用最廣泛的連接埠了吧?從電腦、筆電、手機、平板,到外接硬碟、隨身碟、鍵盤滑鼠、充電器… 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是,你是不是也常常被 USB 的各種版本和規格搞得一頭霧水?

USB Type-C 跟 USB 3.2 有什麼關係?

USB 3.0、3.1 Gen 1、3.2 Gen 1 到底是不是一樣的東西?

USB 3.2 Gen 2 和 Gen 2×2 速度差多少?

最新的 USB4 又厲害在哪裡?它跟 Thunderbolt (雷電) 又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同樣是 USB-C 的線,有的充電很快、傳資料很慢,有的卻反過來?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或者在選購新裝置、傳輸線時,看到規格表就眼花撩亂,那麼今天的文章就是你的「USB 科普懶人包」!

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徹底梳理一下這些讓人困惑的現代 USB 規格,從 USB 3.2 家族那令人抓狂的「換名不換速」演進,到最新、最快的 USB4 標準,一次搞懂它們的速度差異、命名規則、接口類型、以及重要的相關技術。了解這些,才能讓你買對產品、用對線材,真正發揮裝置應有的傳輸效能!

內容目錄

顯示

1

觀念釐清:接口形狀 (Type-A/C) ≠ 傳輸標準 (USB 3.2/4)!

2

USB 3.x 命名大混亂 & 速度解碼 – 看 Gbps 才準確!

3

次世代標準:USB4 登場 (速度與功能的躍進)

4

USB4 vs. Thunderbolt (雷電) – 師出同門,略有不同

5

別忘了線材!USB-C 線材「內涵」差很多!

6

結論:看懂 Gbps 不再混淆,線材匹配是關鍵!

觀念釐清:接口形狀 (Type-A/C) ≠ 傳輸標準 (USB 3.2/4)!

在深入探討速度與規格前,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必須先釐清:USB 接口的「物理形狀」和它支援的「傳輸標準/速度」是兩回事!

接口形狀 (Connector Type): 指的是插頭和插座的外觀。

USB Type-A: 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個長方形接口,通常用於電腦、充電器、隨身碟等。

USB Type-C: 近年來快速普及的橢圓形、不分正反面的接口,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手機、筆電、平板、螢幕等越來越多裝置採用。

其他還有 Micro-USB, Mini-USB 等舊式接口。

傳輸標準 (Protocol / Standard Version): 指的是該接口支援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技術規範。例如:

USB 2.0 (速度很慢,480 Mbps)

USB 3.2 Gen 1 (速度 5 Gbps)

USB 3.2 Gen 2 (速度 10 Gbps)

USB 3.2 Gen 2×2 (速度 20 Gbps)

USB4 (速度 20 Gbps 或 40 Gbps)

Thunderbolt 3 / 4 / 5 (速度 40 Gbps 或更高)

關鍵在於:

一個 USB Type-C 接口,可能只支援 USB 2.0 的速度! (常見於一些廉價手機或配件)

一個 USB Type-C 接口,可能支援 USB 3.2 Gen 2 (10Gbps) 或 USB4 (40Gbps) 的高速傳輸。

一個 USB Type-A 接口,最高通常只能支援到 USB 3.2 Gen 2 (10Gbps)。

所以,不能看到是 USB-C 接口就認為它一定很快!必須看它支援的「傳輸標準」和「速度規格」才是重點!

USB 3.x 命名大混亂 & 速度解碼 – 看 Gbps 才準確!

USB 3.0 推出後的這十幾年,USB-IF (USB 推動組織) 進行了數次「改名」,造成了巨大的混亂。很多人到現在還搞不清楚 USB 3.0, 3.1, 3.2 到底差在哪。

記住這個簡單的結論:不要管它是 3.0, 3.1 還是 3.2!直接看它的【速度規格 Gbps (Gigabits per second)】最準確!

以下是目前官方的 USB 3.2 標準名稱與其對應速度和「曾用名」:

官方行銷名稱 (Marketing Name)技術規格 (Technical Spec)理論速度 (Theoretical Speed)常見舊稱 / 俗稱常見接口 (Port)SuperSpeed USB 5GbpsUSB 3.2 Gen 15 GbpsUSB 3.0, USB 3.1 Gen 1USB-A, USB-CSuperSpeed USB 10GbpsUSB 3.2 Gen 210 GbpsUSB 3.1, USB 3.1 Gen 2USB-A, USB-CSuperSpeed USB 20GbpsUSB 3.2 Gen 2×220 GbpsUSB 3.2僅限 USB-C

解讀:

你以前認知的 USB 3.0,現在官方名稱是 SuperSpeed USB 5Gbps (技術規格 USB 3.2 Gen 1)。

你以前認知的 USB 3.1 (或 USB 3.1 Gen 2),現在官方名稱是 SuperSpeed USB 10Gbps (技術規格 USB 3.2 Gen 2)。

USB 3.2 Gen 2×2 是利用了 USB-C 的雙通道特性,將兩條 10Gbps 通道合併達到 20Gbps 的速度。這個規格相對比較少見,需要電腦端和裝置端都明確支援才能達到此速度。

【選購重點】 購買裝置或線材時,不要只看包裝寫 USB 3.1 或 3.2,一定要找到標示的速度是 5Gbps, 10Gbps, 還是 20Gbps,才能確定它的真實能耐!

關於顏色: 雖然不是強制標準,但傳統上:

藍色 的 USB-A 接口通常代表 USB 3.2 Gen 1 (5Gbps)。

藍綠色 (Teal) 或 紅色 的 USB-A 接口有時代表 USB 3.2 Gen 2 (10Gbps)。

USB-C 接口則無法從顏色判斷速度。 顏色僅供參考,最準確的還是看產品規格標示的速度 (Gbps)!

次世代標準:USB4 登場 (速度與功能的躍進)

在搞懂了讓人混亂的 USB 3.x 之後,接下來是目前以及未來幾年的主角——USB4!

技術基礎: USB4 標準很大程度上是基於 Intel 主導開發的 Thunderbolt 3 技術,並將其開放給 USB-IF 成員,目標是統一未來的高速連接埠標準。

接口限定: USB4 僅能透過 USB Type-C 這種接口形式來實現。你不會在傳統的 USB Type-A 接口上找到 USB4。

速度規格:

最低要求:20 Gbps。 所有標示為 USB4 的接口,至少要能提供 20 Gbps 的頻寬。

最高速度:40 Gbps。 USB4 可以支援到 40 Gbps 的頻寬(與 Thunderbolt 3 相同),但這不是強制的。裝置(例如電腦或外接盒)是否支援 40Gbps 需要查看其詳細規格。

核心特性:

高速資料傳輸: 提供 20Gbps 或 40Gbps 的傳輸速率,遠超 USB 3.2 Gen 2 (10Gbps)。

影像輸出 (DisplayPort Alt Mode): USB4 規格要求必須支援 DisplayPort 影像訊號傳輸(通常至少是 DP 1.4),可以透過 USB-C 線連接高解析度、高更新率的螢幕。

PCIe 穿隧 (PCIe Tunneling): 允許 PCIe 訊號直接通過 USB4 連接埠傳輸,理論上可以用來外接顯示卡 (eGPU) 或其他高速 PCIe 裝置(實際支援度依裝置而定)。

動態頻寬分享: USB4 可以更智慧地分配頻寬給同時傳輸的資料和影像訊號。

向下相容: USB4 接口相容於 USB 3.2, USB 2.0 以及 Thunderbolt 3 的裝置和線材(但速度會取決於連接中速度最低的那一環)。

USB4 Version 2.0 (最新進展 – 2025 可能已開始普及):

USB-IF 已發表 USB4 Version 2.0 標準,採用新的 PAM3 編碼技術,理論速度可達對稱 80 Gbps(雙向各 80),甚至在特定模式下達到非對稱 120 Gbps(例如 120 Gbps 輸出畫面 + 40 Gbps 資料傳入)。

預計 2025 年會開始出現在最高階的筆電、主機板或專業裝置上,代表著 USB 傳輸速度的又一次飛躍。購買最新裝置時可以留意是否支援此規格。

簡單說:USB4 = 速度更快 (20/40Gbps+) + 功能更多 (影像/PCIe) + 統一使用 USB-C 接口。

USB4 vs. Thunderbolt (雷電) – 師出同門,略有不同

很多人會把 USB4 和 Thunderbolt 搞混,因為它們都使用 USB-C 接口,速度都可以達到 40Gbps,而且 USB4 的技術基礎來自 Thunderbolt 3。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關係: Thunderbolt 是 Intel 主導開發的技術。Intel 將 Thunderbolt 3 的協定貢獻給 USB-IF,成為了 USB4 標準的基礎。可以說,Thunderbolt 3 是 USB4 的「爸爸」或「原型」。

Thunderbolt 認證 = USB4 的「高配版」保證:

USB4: 規格相對有彈性。一個接口標示 USB4,它可能只支援 20Gbps,可能不支援所有 Thunderbolt 3 的功能。

Thunderbolt 3 / Thunderbolt 4: 必須通過 Intel 的嚴格認證。一個接口如果標示了閃電符號 ⚡ 並註明 Thunderbolt™ 3 或 4,代表它:

保證提供 40 Gbps 的頻寬。

保證支援至少兩個 4K 螢幕輸出 (TB4 要求)。

保證支援 PCIe 32 Gbps 的資料傳輸。

保證提供至少 15W 的供電能力。

提供更一致、更可靠的高效能體驗。

Thunderbolt 5 (基於 USB4 V2.0,2025 可能登場): 作為最新的 Thunderbolt 標準,預期將提供 80Gbps 甚至更高的頻寬,以及更強的顯示輸出能力。

互通性:

Thunderbolt 3/4/5 的接口就是 USB4 接口,可以連接 USB4 或舊版 USB 裝置。

USB4 接口可以連接 Thunderbolt 3 裝置(通常能正常運作,但功能/速度可能受限於該 USB4 接口的實際規格)。

簡單說:標示 Thunderbolt 3/4/5 的接口,一定是功能完整的「頂配版」USB4 接口。而只標示 USB4 的接口,功能和速度可能需要看詳細規格(至少 20Gbps)。 Mac 電腦通常都配備 Thunderbolt 接口。高階 Windows 筆電或主機板也越來越多支援 Thunderbolt。

別忘了線材!USB-C 線材「內涵」差很多!

這是最多人忽略、但也常常是造成速度不如預期或功能無法實現的元兇!

看起來都一樣的 USB-C 線,裡面走的「標準」可能天差地遠!

USB 2.0 Type-C 線: 很多手機附贈的充電線可能只是這種,僅提供 USB 2.0 的慢速資料傳輸 (480 Mbps),主要功能是充電。用這種線連接高速 SSD 或螢幕是無法發揮效能的!

SuperSpeed USB 5Gbps (USB 3.2 Gen 1) Type-C 線: 支援 5Gbps 傳輸。

SuperSpeed USB 10Gbps (USB 3.2 Gen 2) Type-C 線: 支援 10Gbps 傳輸。

USB4 / Thunderbolt 3/4/5 (20Gbps / 40Gbps / 80Gbps+) Type-C 線:需要購買有明確標示支援對應速度的「專用線材」! 這些高速線材內部結構、屏蔽和晶片都不同。

支援 40Gbps 或更高速度的線材,通常會在接頭附近標示 Thunderbolt 閃電符號 ⚡ 和/或數字 3, 4, 5,或者明確標示支援 USB4 40Gbps 或 80Gbps。

被動式 Thunderbolt 3/4 線材在長度超過約 0.8 公尺後,速度可能會降至 20Gbps,需要更長距離的高速傳輸則需購買較貴的「主動式」(Active) 線材。

Power Delivery (PD) 支援: USB-C 線材還需要看它支援的充電功率,例如 60W 或 100W。如果你要用來幫筆電充電,必須選擇支援足夠瓦數的線材。

【選購線材核心建議】

確認你的裝置和接口支援的「最高標準和速度」 (例如 USB4 40Gbps? Thunderbolt 4? USB 3.2 Gen 2 10Gbps?)。

購買有「明確標示」支援該標準和速度、且長度符合需求的 USB-C 線材。

優先選擇「有品牌、有認證」 的線材,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廉價線,品質和安全性才有保障。

如果你需要高瓦數充電,也要確認線材標示支援對應的 PD 功率。

不要用錯線,否則再快的裝置也只能跑慢車道!

結論:看懂 Gbps 不再混淆,線材匹配是關鍵!

USB 的世界確實因為不斷演進的標準和幾次令人困惑的命名更改而變得複雜。但只要掌握幾個核心原則,你就能輕鬆應對:

接口形狀 ≠ 速度標準: USB Type-C 很方便,但不代表它一定快。關鍵是它支援的 USB 3.2 Gen X 或 USB4/Thunderbolt 標準。

USB 3.x 命名看速度: 放棄記憶 Gen 1/2/2×2,直接看產品標示的 5Gbps, 10Gbps 或 20Gbps 最準確。

USB4 是未來主流: 透過 USB-C 提供 20Gbps 起跳、最高 40Gbps+ 的速度,並整合影像等多功能。Thunderbolt 是功能更完整、速度有保障的 USB4。

【極度重要】線材必須匹配: 你的裝置和接口支援多快的速度,就必須搭配標示支援相同或更高速度規格(以及所需 PD 瓦數)的合格線材,才能完全發揮效能。不要用舊線、廉價線來拖慢你的高速裝置!

總之,在選購電腦、周邊或線材時,花點時間仔細閱讀規格表,確認接口支援的速度標準 (Gbps),並購買對應且品質可靠的線材。這樣才能確保你的資料傳輸和充電都能達到預期的效率,避免花冤枉錢卻得不到應有效能的窘境!

本站不開放任何商務合作,如有任何文章內的問題,請加入「討論社團」進行發問討論。